跳过正文
  1. About me/

如何拥有快乐人生?

· loading · loading · ·
Thinking How
目录

前言
#

如何拥有快乐人生?答案不尽相同。有的人,我想可能是大部分人,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真正快乐的,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变得真正快乐,而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。

由于这个话题很大,所以我需要首先解释一些前提。首先,我所介绍的方法是如何变得快乐,而不是如何变得幸福,幸福这个词包含的意义太大了,单靠学习一些东西是不够的,还需要实际的做许多事,且还要足够幸运得到好的结果。而我最多只能让你变得快乐,单纯且简单的精神愉悦,这点还是容易做到的。第二,我介绍的内容或许十分难以认同,但同时又很容易理解,正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我的理论正是这样的。但是有趣的是,一旦你满足了理解这些理论的条件,所有的内容就迎刃而解,没有一丝一毫的晦涩之处。第三,我介绍的这个方法是很抽象的,并不是很实际很现实的行为,因此需要你抽象地哲学地理解。但这并不代表我的方法是难以实行的,恰恰相反,一旦你理解了我的理论,反而还很难不使用我的方法。

或许还有其他不少前提,但闲话少叙,我们边讲边提。

截至现在,已经出了视频版,请移步:《如何拥有快乐人生

一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
#

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要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,这一点也是理解本文的重要前提。当今时代,我们每天都面对形形色色、五花八门的新奇事物,因此我们逐渐形成了遇到新事物就质疑,遇到没见过的东西就发问的习惯。这种习惯当然不坏,但一味的缺乏思考的质疑和发问只会带来争辩,只会使我们更加维护我们已有的思维习惯,这就不好了。

所以,请你拥有一些宽容和随意,暂且先听完我的理论,经过思考之后,再进行批评和质疑。或许我的理论是不现实的,或许是不完整的,但请你经过思考之后再做评价。因为思考才是我们所追求的,而不是理论本身。

这种宽容和随意,就是我想要介绍的第一件事,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。如果你拥有这种能力,你就能避免许多烦扰。试想,我们平时在互联网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,一个帖子十分有趣,因此你想看看多才多艺的网友们有何评论,结果热评第一的就是一个观点,你还没等看完,就发现回复中就是与之对立的观点。于是双方以评论区作为战场,开始对各自观点的捍卫。逐渐观点开始变味,变成了纯粹的对骂。虽然你本不想加入其中,但由于某些观点实在是让你反感,因此你也不自觉的回复了它,并说明了你的观点。一段时间后,有人回复了你并赞同你的观点,你会沾沾自喜,于是在其他帖子中更加积极的发表观点;也有可能有人回复你并反驳你的观点,你会恼羞成怒,于是也开始捍卫你的观点。然而,这整个过程下来,你既没有获得丝毫乐趣,又没有任何思维的启迪,只会变得更加偏激且自负。

如果你看到以上的话,就开始想要辩解或是反驳,觉得这番话是在污蔑你、指责你,那么恰恰证明我说中了。这里我想解释一下,这并不是逻辑圈套或强词夺理。我想表达的意思是,看到一个观点就急着想要反驳,或是想要表现自己的观点,这是没有意义的;但我们也不是对所有的观点默不作声、视若无睹,这也是没有长进的。我们应该做的是,将它的观点理解清楚,并进行思考,选取它说的有理之处,摒弃它的不对之处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对这个观点背后的话题进行自己的思考,得到一个自己的结论或观点,但也用不着向谁证明,顺其自然即可。

这样的心态就是我想介绍的第一点,宽容,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,拥有这一点,你才可能是一个快乐的人。

二、哲学思维
#

如果你看到这个标题,还想继续往下看的话,那么你应该是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的,我所介绍的第一点也可以说是为这一点服务的。哲学,许多人看到这个词就心生反感,认为是什么晦涩难懂、虚无缥缈的东西,以为与自己无关,所以一点也不愿接触和了解。但由于你已经拥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,因此你能够勉强听一听我介绍的这门所谓“哲学”,或许听完以后你会有不一样的思考。

首先可以让各位放心,我一没有学哲学专业,二不是文科生,更谈不上对哲学有什么研究。那为什么我这样一无所知的人要介绍哲学呢?我所介绍的哲学又是什么东西呢?

其实,我希望介绍的是一种思维方式,一种思考问题、看待事物的行为习惯,而不是什么具体的学说或主义,姑且称之为哲学思维。具体来说,哲学思维是什么呢?我们不妨考虑这么一个例子。

物理和数学各位都学过,物理是在研究物体的道理,比如我们发现苹果会落到地上,鸡蛋会落到地上,羽毛也会落到地上,千千万万的东西都会落到地上,于是发现了重力。然而在遇到具体事物时,我们不能每次都重新研究一次重力,如果每次都重新研究,物理就失去了意义。所以,我们总结出了G=mg的公式,以此来研究或者说代表重力。这就把千千万万的事物都抽象成一个m,把重力的规律抽象成一个数学公式,而这种抽象就是哲学思维。这样,我们可以说,物理的哲学在于数学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物理是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和规律,但最终都会总结成数学公式,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。

通过上面的例子,我们可以总结出,哲学思维也可以说是抽象思维,即把具体问题总结成抽象道理的思维方式。我们在读文字时,眼中看到的是文字,但心里想的一定是形象,如果就字看字,那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。这个形象和文字就具有哲学关系。我们在讨论事情时,嘴上说着事情的始末过程,心中其实是思考事情中蕴含的道理,就事论事是论不出什么结果的,就事论理才有意义。事和理就具有哲学关系。那么我们就很清楚,哲学关系是无处不在的,总是一虚一实、一阴一阳,看似有些对立,实则又是统一的。而哲学思维就是在看到事物表象时能够思考背后的道理,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问题。

一旦你具有哲学思维,那么自然就会具有批判思维,具有质疑精神,但同时也会更加宽容。许多事情或许在当前的层面上难以接受、难以释怀,但一旦上升一个维度,就会迎刃而解,可以很容易去解释。人只有具有哲学思维,才能变得灵活,才不至于被当前所见所感的事物所束缚,才不易陷入挣扎的困境。

说句大白话,你想的多、想的高,就容易想得通、想的清。否则,只会陷入被动,事物的发展总是影响你自身,那就没有我这个理论的用武之地了。

总而言之,哲学思维是我要介绍的第二点,这是你能否真的接受新事物、能否真正宽容的关键。

三、中庸思想
#

这里的中庸也不是要宣扬儒家思想,只是一种生活态度,我这里更想说的是中庸的好处,而并不想高台教化,理解中庸思想是能变得十分快乐的。

我这里虽然要谈中庸,但请你经常回忆第二点中谈到的哲学思维,因为中庸其实就是连续的哲学思维所组成的一套小连招。通过对事物不断进行抽象思考,就能够保持中庸。

中庸思想不容易定义,但却很好描述,更好举例说明。假设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情时,需要采取一种原则或手段,这种手段可以是善意的,也可以是恶意的,总之是在一个范围之中可以选择。这里我们将其比作一个尺子,尺子的刻度为 0 到 1,意味着我们做事的尺度和分寸。我们可以采取 0 到 1 中的某个观点处理事物。

假设我们仅仅能采取 0 或者 1,那么我们的思想会十分极端,非黑即白,非对即错,这种思想很显然是不好的。然而,即使我们能保持一碗水端平,采取 0.5 的办法,依然不是好的方法,因为这样做就会显得麻木不仁、事不关己。0.5 意味着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采取中立的办法,这种办法看上去理性且客观,但与我们的主题并不相符,它不能使我们快乐。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另外一种极端,即极端的中立。同理,我们选取任意一个数字都会陷入这种困境,因为不能灵活变化。如果我们拥有哲学思维,我们就会打开脑洞,为什么只能选择一个数字保持不变呢?我们完全可以让指针来回摆动,没有固定位置,这样遇到事情就能随机应变了。这种思维的变化或许就像从学生步入了社会,但很容易随波逐流,无可奈何。因此,这种摆动需要一些主动权,指针不仅是灵活可变的,且是人为可控的,我想要采取哪个数字就采取哪个,我可以任意选取,也可以控制它停在某个位置一段时间。这样,我们的思想就变得活泼且严谨,灵活且坚定。正如水一样,动起来就千变万化,静止后结实坚硬。

如果我们能理解上面的比喻,我们就能明白,思想应该具有这样的活泼性,层层递进地变化。对于各种事物,我们不应该坚持所谓的原则,因为这种原则都是死的。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活的原则,同样一件事,正着做也行,反着做也行,甚至不做也可以。同样一个话题,正面的观点我们认同,反面的观点我们也认可,客观的观点我们也同意,这并不是什么矛盾的事。甚至说,这种矛盾才是正常的、正确的处世之道。

如果你看完以上的论述,你觉得我说的很好,但同时你又觉得坚定一个信念、坚守固定原则也没什么错,那么恭喜你,你其实已经具备了我所谓的中庸思想。但是这种思想如果不加以思考,很容易就会堕化为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,因为别人说什么好像我都不反对,别人说什么我也都不赞同。因此,思考是很重要的,这种思考就是上面所说的哲学思维。

我这里再举个例子来描述这种思考,其实也是经典的山水三段论。据说,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看山就是山、看谁就是水;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、看水不是水;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、看水还是水。这也表达了哲学中波浪式前进、螺旋式上升的思想,即否定之否定的思想。但我们不说太复杂,我们可以观察到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其实客观上是一样的,因为山是山、水是水。但主观上却完全不同,因为中间经历了山非山、水非水的过程,因此我们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。但也正因为更加深刻,我们就不再纠结于表面上的形式问题了。回到上面说的问题,第一阶段就是我们当前的思想情况,第二阶段就是经过哲学思考之后的质疑和反思,而第三阶段就是将其想通之后拨云见日的思想情况。或许我们的思想表面上看和第一阶段没什么区别,但实际上经过了思考就会变得通透和凝练。

总结一下,中庸思想是我想要介绍的第三点,主要是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哲学思维的应用方法。如果我们思维足够灵活,那么烦恼自然减少,快乐就不请自来了。

四、中二思想
#

接下来,我要介绍一些具体的思想,前面几点更像是基础方法,而这点就是方法孕育出的结果。另外,在介绍中二思想之前,我先要强调一个概念,就是思想的适用范围。其实,我们的思想至少应该分割成两类,一类是对自己本身的,另一类是与他人相处的。对自己本身起作用的思想可以是任何思想,我们应该对自己宽容一点,不要自己逼自己,因此这类思想应该是灵活多变的;而与他人相处时,我们的思想应该考虑客观因素,考虑社会环境和他人性格等,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,还有考虑许多现实问题。

而中二思想就是属于对自己本身的思想,如果自己能够灵活贯通这种思想,那么就会十分快乐;但若是将其用于与他人交往上,就可能变得与别人格格不入。所以,以下的叙述仅能对自己应用,千万不要影响到别人。

中二的本意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剩,可以称之为普信的一种状态,这里我们借用这个说法,形成中二思想。许多时候,之所以我们不快乐,就是因为现实的毒打使我们不得不接受某些事实,然后被动地痛苦。然而,由于我们具有中庸思想,我们就可以改变这样的现状。

借用一句流行语,我们要与自己和解,而这就是中二思想的核心内容。世界纷繁复杂,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性质,一定有的让我们乐于接受,有的让我们难以接受。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满意时,外物是不容易改变的,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改变事情的走向和结果。这就会使我们感到不顺,也就自然不快乐。而中二思想就是提出一个建议,既然外物难以改变、客观事实难以改变,我们就改变我们的主观想法,将各类事物都尽数接受。由于我们拥有中庸思想,因此这点是不难做到的。

而中二思想究竟如何建立呢?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,就是不要自己逼自己,即要与自己和解。举个例子,假如我们喜欢吃苹果,不喜欢吃香蕉,那么遇到苹果时我们就吃,遇到香蕉就不吃,这是最基本的,但只靠这个并不是中二。中二是虽然我们不喜欢吃香蕉,但当我们不得不吃香蕉时,我们就将我们不爱吃香蕉这件事忘掉,甚至还转变为自己爱吃香蕉,于是香蕉就能顺利被我们吃掉。不要自己逼自己就是这样,有的时候并不是在行为上不逼自己,而是在思想上不逼自己。再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十分勤俭,不舍得浪费。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当然不浪费,但当我们看到别人浪费或者我们不得不浪费时,我们就把这个观念忘掉,也乐于接受这种浪费的行为。

一旦在思想上不逼自己,那么生活就会变得非常快乐,即使遇到一些重大事件,也能波澜不惊、从容面对。但这里又要提醒一句,这样的思想只能对自己应用,千万不能用于与人交往的事情上。在面对他人、面对社会、面对关系时,我们必须考虑其他的事情,有时也必须坚定立场和原则,不能逆来顺受、随波逐流。如果能做到这点,我们就能对内修身、对外世故,二者并举,人生才能有所滋味。一味的宽恕和妥协只会让你恍恍惚惚、随波逐流,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;一味的不甘和笃信只会使你处处碰壁,最终也会被迫磨平棱角,坎坷前行。

回到我们的话题,能想通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,在思想上我们是无法自欺欺人的。能接受就是能接受,接受不了我们就是心里难受,所以需要修身养性。但我觉得更需要的是觉悟,一旦想通了就一切都通了。想通不是妥协,而是一种清醒。当然,我们现在觉得清醒,或许几年之后觉得当年是陷入另一种糊涂之中也说不准,但思维会变化这是十分正常的,我们对这一点也接受就行了。退一步说,我们也没必要追求最好,一种思维能让当下的我们快乐就够了,这也是中庸的体现。

总而言之,一旦贯通之后,说什么都有道理,怎么说都能讲清,我们也就不必执着于这些思维或是道理了。这就是我想介绍的第四点,中二思维,即能与自己和解的智慧。

结论
#

最后进行一个总结,如何拥有快乐人生,我介绍了几个关键步骤。

第一个是宽容,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,这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。

第二个是哲学思维,也是抽象思维,对于各类事情,不要囿于事情本身,而是要跳脱出来,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来解读,正所谓大道至简,高维的解析一定是简单且深刻的。

第三个是中庸思想,这是对于哲学思维的运用,对于具体事物,我们高维的解析可以有很多种,哪怕其中有些观点是矛盾或对立的,在高维依然是统一的,我们也应该对这些观点尽数理解,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看清低维的问题,如果我们只支持某一个观点,那又退化到低维的视野上了。

最后一个是中二思维,其实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智慧,与自己和解其实就是融会贯通,这也是对于中庸思想的一种实践。或许我们对于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可以全面理解,接受各方的观点,可是一旦自身遭遇,就无法脱身出来了。正所谓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如果我们对自己所遇的事情也能跳脱出来,那么就能真正使自己受到中庸思想的福惠,进而使自己能够真正的快乐。

以上几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,逻辑上也是步步为营的。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,这些步骤其实是从旧思想转化到新思想的一个方法。但新思想形成后又会成为旧思想,我们又该去感悟更新的思想。因此这些步骤其实不是一劳永逸的,而是应该形成一种习惯。这样看来,我介绍的方法不仅是一种如何拥有快乐人生的方法,也是一种方法论,是常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。

那么,你无需认同我的这套理论。你所需要做的只是理解这套理论,然后自然会有两种评价,一是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,二是这是一种天真过时的理论。但无论是哪种,都是在理解之后才进行的评价,我也真心希望你能够理解,因为理解的前提是思考,你理解了我的理论,就说明已经进行了思考,而这才是我所想要传达的真正的基本方法。